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时政 -> 宁夏点击
【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美丽宁夏】治沙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三年提升15%,单位公顷年固碳0.29吨——
柠条扎根锁流沙
2025-08-21 08:40:26   
2025-08-21 08:40:26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

  8月20日,平罗县红崖子乡河东沙地生态治理项目区,连绵的柠条丛在沙丘上摇曳铺展。这种看似不起眼的灌木,根系深扎地下,像无数锚杆牢牢锁住曾经肆虐的流沙,在黄土地上勾勒出一抹抹生机勃勃的绿意。这个曾与沙患缠斗的地方,如今水土保持成效显著,生态产业蓬勃发展,已成为西北生态修复的亮眼样本。

  “三年扎根不见长,一朝冒头节节高。”平罗县林业草原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建保说,平罗人常这样形容治沙“功臣”柠条。这种沙生植物顽强的生命力,不仅体现在其深达5米的根系锁住流沙,更蕴藏着生态修复的关键密码。“柠条根系分泌的有机酸能激活土壤微生物,形成‘根际沉积碳’,这种生物固碳方式比人工碳捕获更具可持续性。”平罗县林业草原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,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学院绿格实践团的监测数据,平罗治沙区土壤有机碳储量近三年提升约15%,单位公顷年固碳0.29吨。昔日漫天黄沙的土地,正悄然变成“绿色碳库”。

  柠条是治沙“先锋官”,近年来,平罗县积极探索多元耦合系统生态治理模式,通过“乡土树种当先锋”的科学策略,让柠条、花棒、梭梭等耐旱植物成为毛乌素沙地的治沙主力。同时引进耐旱、耐寒、萌蘖性强、根系发达的树种,种植沙拐枣、沙冬青、罗布麻、沙木蓼、四翅滨藜等,平衡提升植被群落丰度,全面治理河东沙地、西缘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中的活化沙丘。目前已储备沙拐枣、沙柳等苗木20余万株,沙蒿、花棒种子8吨,为全域固定毛乌素沙地流动沙丘奠定基础。

  科技赋能,正助力平罗实现精准高效治沙,更让治沙效率翻倍:“草方格+沙结皮”技术让流动沙地1年至2年就能稳定;灌木水钻植苗法使成活率超80%;刷状网绳沙障使用寿命延长到5年以上。全县已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7.63万亩,光伏治沙5万亩。在风电场旁、光伏板下,绿意正不断蔓延。

  更令人欣喜的是,治沙既护住了家园,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。在毛乌素沙地风光治沙示范区,治沙与新能源产业联动,搭建“风—光—沙—气—水”五维耦合系统,探索推广风草光互补技术,种植罗布麻、四翅滨藜并嫁接肉苁蓉,示范区全年发电量约为16亿千瓦时,清洁能源产业实现产值2.4亿元,真正让沙漠变成了“聚宝盆”。

  除了沙地治理,平罗的水域与山川也在生态修复中焕发新生。站在天河湾湿地观景台远眺,芦苇荡随风起伏,成群候鸟掠过水面。很难想象,这里几年前还是一片濒临干涸的荒滩。如今,湿地年涵养水源数百万立方米,每年向大气输送水汽万余吨,让周边50公里范围降水概率增加8%,成了候鸟迁飞路线上的“五星级服务区”,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数个等级。

  生态修复的“平罗智慧”在废弃矿区同样闪光。“地形重塑—土壤改良—植被重建”三步法让秃山重披绿装,修复区形成的“冷岛效应”使周边气温降低0.8℃,成了天然的“降温带”。贺兰山东麓的绿色廊道则构建起宏大的物质循环系统,5.8万亩的生态屏障,累计已完成生态修复3万亩,让下游黄河水质提升0.5个等级,“山前降水—植被涵养—地下补给”的水循环模式,悄然改变着区域生态格局。

  “过去挖矿挣钱,现在护山生金。”平罗县林业草原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钱勇成介绍,平罗正以“点上示范、线上连通、面上提升”的策略推进全面生态修复,围绕贺兰山、平原灌区、黄河湿地和毛乌素沙地,共计实施重点项目6个,计划总投资1.88亿元,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5.03万亩,非沙化土地生态修复2.79万亩,实施光伏产业治沙5万亩,湿地保护修复4.8万亩,中幼林及退化林抚育1.41万亩。

  “下一步,我县将持续统筹山、水、林、田、湖、草、沙全域系统综合治理,扎实推进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实施。”平罗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罗占华介绍,平罗正持续推进对贺兰山生态屏障、平原绿洲、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等生态修复单元的系统性治理,将进一步强化项目区抵御风沙、保持水土、提升碳汇、增加生物多样性等能力,提升区域生态服务功能,筑牢祖国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。(记者 马雨馨)

【编辑】:王雪玲
【责任编辑】:邹炜新